红外对射和红外光栅的区别与应用对比

红外对射和红外光栅作为主动红外探测技术的两种主要形式,在安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它们都基于红外光束遮断触发报警的原理,但在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性能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

 

技术原理与结构差异


红外对射技术原理

 

红外对射采用对射式工作模式,由独立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发射端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调制红外光束,接收端通过光敏晶体管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当光束被完全或按比例遮断超过40毫秒时,系统触发报警信号。‌

红外对射的核心结构包括光学聚焦系统(采用透镜聚集成平行光束增强传输稳定性)、抗干扰设计(通过数字变频滤波技术降低环境光干扰)以及物理防护机制(集成防拆开关和加热器接口)。‌

 

红外光栅技术原理

 

红外光栅(又称红外栅栏)属于主动红外对射装置,采用多束红外光对射技术。它通过发射器与接收器间的多束红外光对射,采用低频发射、时分检测技术,当相邻两束以上光线被遮挡超过30毫秒时触发报警,可避免小动物等单束干扰。‌

 

红外光栅具备智能光强检测功能,支持表面与嵌入安装,内置灵敏度三档调节及声光校准提示。采用交叉红外对射技术,结合变频互射设计与防雨雾霜结构,适应全天候环境。‌


性能特点对比


防范距离与功率

 

红外光栅的有效防范距离通常为10米、30米、60米、100米,主要应用于门窗等入口区域和庭院内,距离相对较近。‌

红外对射的防范距离则分为50米、100米、150米、200米和250米,应用在围墙上,防区面积偏大,设计功率相对红外光栅更大。‌

 

抗干扰能力

 

红外光栅采用多光束设计,当相邻两束以上光线被遮挡时才触发报警,有效降低了小动物等单束干扰引起的误报。‌ 集群版红外光栅通过集群通讯工作模式,解决了密集使用时设备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红外对射在恶劣天气(如雨雪、沙尘)下可能缩短有效探测距离或引发误报,对环境因素较为敏感。‌ 相比之下,激光对射在穿透性、稳定性、误报率以及适应性和精确度等方面都更强大,能应对刮风、下雨、下雪或浓雾等恶劣天气。‌

 

安装与调试复杂度

 

红外对射安装时需要严格对齐发射与接收端,安装不当易导致信号衰减,复杂度较高。‌ 红外光栅则支持表面与嵌入安装,内置声光校准提示,安装相对简便。‌

 

应用场景分析


红外对射的典型应用

 

红外对射主要应用于周界防护,如围墙、仓库等场所构建警戒线,搭配多组设备可形成多层次防御。‌ 其无形光束实现无死角周界防护,入侵者难以察觉,适用于需要隐蔽防护的场所。‌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红外对射可用于流水线检测(识别产品位置或缺失)和物体计数(在传送带入口统计通过物品数量)。‌ 此外,在交通与无人机领域,它还可用于障碍物检测,辅助自动驾驶汽车或无人机感知周边环境。‌

红外光栅的典型应用

 

红外光栅主要应用于门窗等出入口位置,可根据需要的高度选择合理尺寸,是家庭防盗系统的理想选择,可替代传统门窗磁控开关及幕帘探测器。‌ 其隐蔽性特别好,可直接安装在地面,适用于相对开阔的环境。‌

 

红外光栅也扩展用于室内停车场车辆探测,以及近距离小周界防非法入侵。‌ 集群版红外光栅通过集群通讯模式,实现高密度安装无干扰,适用于轨道交通及监狱管理领域。‌

 

技术演进与市场发展

 

红外光栅技术自1992年由广州市新鸿泰科技研发以来,不断演进。现代红外光栅探测器具备智能光强检测功能,支持表面与嵌入安装,内置灵敏度三档调节及声光校准提示。‌ 集群版红外光栅的上市,彻底解决了红外光栅在密集使用时容易形成相互干扰而出现误报的难题。‌

 

红外对射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出现了单光束、双光束、独立双束光、四光束等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距离和环境的需求。‌ 激光对射作为红外对射的升级技术,在穿透性、稳定性、误报率以及适应性和精确度等方面都更强大,成为许多安全需求较高场所的首选。‌

 

总结与选择建议

 

红外对射和红外光栅各有其适用场景和优势。红外对射更适合长距离、大范围的周界防护,而红外光栅则更适用于门窗、通道等近距离的精确防护。在选择时,应根据具体的安防需求、环境条件和预算进行综合考量。

 

对于需要高密度安装的复杂环境,集群版红外光栅是理想选择;而对于长距离、恶劣环境下的周界防护,激光对射或高性能红外对射则更为合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红外探测设备在性能、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都将持续提升,为安防系统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推荐阅读:‌2025年红外对射技术市场发展怎么样了?

创建时间:2025-11-14 09:19
浏览量:0
首页    红外对射相关汇总    红外对射和红外光栅的区别与应用对比